遥知兄弟登高处少一人指的是什么(实时快讯遥知兄弟登高处少一人是谁)
您好,今日西西来为大家解答以上的问题。遥知兄弟登高处少一人指的是什么,实时快讯遥知兄弟登高处少一人是相信很多小伙伴都不知道的,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看吧!
1、山东兄弟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,每逢佳节倍思亲。
2、遥知兄弟登高处,遍插朱萸少一人。
3、[注释]1.九月九日:指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。
4、2.忆:想念。
5、3.山东:指华山以东作者家乡蒲州。
6、4.乡:他乡、外乡。
7、5.为异客:作他乡的客人。
8、6.逢:遇。
9、7.倍:比率。
10、8.登高:古有重阳节登高的风俗。
11、9.茱萸(zhuyú):一种香草。
12、古时重阳节人们插朱萸,据说可以避邪。
13、作者简介:王维(701-761),字摩洁,蒲州(今山西永济县)人。
14、通音乐,工书画。
15、唐代着独在异乡为异客,每逢佳节倍思亲。
16、遥知兄弟登高处,遍插朱萸少一人。
17、王维是一位早熟的作家,少年时期就创作了精彩的诗歌文章。
18、这首诗就是他十七岁的作品。
19、与他后来那些富于画意、构图设色非常讲究的山水诗不同,这首抒情小诗写得非常朴素。
20、但千百年来,人们在作客他乡的情况下读到这首诗,却都强烈普遍地感受到了它的艺术力量。
21、这种艺术的力量,首先来自于它的朴实、虔诚和高度的艺术努力。
22、诗因重阳节思念家乡的亲人而作。
23、王维家居蒲州(今山西永济),在华山之东,故称“忆山东兄弟”。
24、写这首诗时他大概正在长安谋取功名。
25、热闹的帝都对当时热中仕进的年轻士子虽然有很大的吸引力,但对一个少年游子来说,毕竟是举目无亲的“异乡”;而且越是热闹,在茫茫人海中的游子位置孤孑无亲。
26、第一句用了一个“独”字,两个“异”字,数量下得很足。
27、对亲人的思念,对自己孤单的感受,都聚集在这个“独”字里面。
28、“异乡为异客”,虽然说他乡作客,但两个“异”字所造成的艺术效果,却比一般地叙说他异乡作客要短。
29、在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的封建时代,不同地域之间的风土、人情、语言、生活习惯差异不去习惯,乡到地,会感知一切都异陌生、不习惯,感知自己是漂浮异在地生活中的一叶浮萍。
30、“异乡”、“异客”,正是朴质而真切地道孕育出的这种感受。
31、作客他乡者的思乡怀亲之情,在平日里自然也是存在的,虽然有时不一定是明显露的,但一旦遇到某种触媒——最常见的是“佳节”——就很容易爆发出来,甚至一发而不可抑止。
32、这就是所谓的“每逢佳节倍思亲”。
33、佳节,往往是家人团聚的日子,而且往往和对家乡风物的许多美好记忆联结在一起,所以“每逢佳节倍思亲”就是十分自然的了。
34、这种体验,可以说人皆有之,但在王维之前,却没有任何诗人用这样朴素无华的高度成长的诗句成功地表现过。
35、而一经诗人道出,就获得了最能表现客中思乡感情的格言式的警句。
36、前两句,可以说是艺术创作的“直接法”。
37、几乎不经过任何迂回,而是直插构成核心,迅即剧情,出现警句。
38、但这种写法往往使后两句难以为继,造成后劲不足。
39、这首诗的后两句,如果顺着“佳节倍思亲”作直线式的延伸,就不免蛇脚;转出新意而再形成新的大道,也很难办到。
40、作者采取另一种方式:紧接感情的激流,出现一泓微波荡漾的湖面,平静的平静,实则更加深沉。
41、重阳节有登高的风俗,登高时佩带茱萸萸囊,据说可以避灾。
42、朱萸,一只越椒,一种有香味的植物。
43、三四两句,如果只是一般化地遥想兄弟如何在重阳日登高,佩带朱萸,而自己独在异乡,不能参与,虽然也写出了佳节思亲之情,就会豁达平直,缺乏新意与深情。
44、诗人遥想的却是:“遍插朱萸少一人。
45、”的意思是说,远在故乡的兄弟们今天登高时身上都佩上了茱萸,却发现少了一位兄弟——自己不记入。
46、好节遗憾的不是自己未能和故乡的兄弟共度佳,反倒是兄弟们佳节未能完全团聚;看来自己独在异乡为异客的底部并不值得诉说,反倒是兄弟们的缺悔更须体贴。
47、这曲折有致,出乎常情。
48、而这种出乎常情之处,正是它的召唤处、新警戒处。
49、杜甫的《月夜》:“遥怜小儿女,未解忆长安”,这句异曲同工,而王诗似乎更不着力。
50、名诗人。
本文就为大家分享到这里,希望小伙伴们会喜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