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背景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视频解说
您好,今日西西来为大家解答以上的问题。闻官军收河南,实时快讯闻官军收河南的思想感情相信很多小伙伴还没来,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!
1、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唐·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,初闻泪泪满衣裳。
2、却看妻愁何在,漫卷诗书喜欲狂。
3、白日放歌须纵酒,青春作伴好还乡。
4、 即从巴峡穿巫峡,便下襄阳向洛阳。
5、杜甫(712--770),字子美,是中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,他的诗歌深刻反映了唐朝由兴盛走向衰亡时期的社会面貌,具有丰富的社会面貌内容,彰显了时代色彩和强烈的政治关联。
6、他的诗激荡着热爱祖国、热爱人民的热切情感和不惜牺牲自我的崇高精神,因此被后人公认为“诗史”,诗人被尊称为“诗圣”。
7、杜甫一生写下一千多首诗,其中著名的有《三吏》、《三别》、《兵车行》、《茅屋为秋风所破歌》、《丽人行》、《春望》 》等。
8、杜甫诗充分表达了他对人民的深刻同情,揭露了封建社会剥削者与被剥削者之间的对立:“朱门酒肉,路有冻死骨!”这千古不朽的诗句,被世历代的中国人所铭记。
9、“济时敢爱死,寂寞壮心惊!”这是杜甫对祖国的无比热爱的充分展现,这一点使他的诗极具人民性。
10、杜甫的这种爱国热枕,在《春望》和《闻官军收河南河北》等名篇中,也表现得非常充沛。
11、而在《三吏》、《三别》中,对广大人民忍受一切的痛苦爱国精神的歌颂,更让那颗爱国爱民的赤子之心在读者面前表演。
12、出自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,对统治阶级荒淫淫乱的面目和祸国殃民的大象,必然怀有强烈的憎恨。
13、这一点在不朽的名篇《兵车行》、《丽人行》中更是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。
14、一个伟大的爱国者的忧国忧民之情,必然在其他方面也有所表现。
15、杜甫的咏物、写景的一些诗歌,甚至那些有关夫妻、兄弟、朋友的抒情诗中,也无不渗透着对祖国、对人民的援助情感。
16、总之,杜甫的诗是唐帝国由盛转衰的艺术记录。
17、杜甫以积极的入世精神,勇敢、真诚、深刻地反映了极为广泛的社会现实,无论在何种险恶的形势下,他都失去了信心,在我国悠久的文学史上,杜甫诗歌的认识作用、奉献作用、教育作用和审美作用都是难以企及的。
18、杜诗最大的艺术特色是,诗人常将自己的独特感受隐藏在窥探的描绘中,让事物自身去打动读者。
19、例如《丽人行》中,诗人并没有直接斥责杨氏兄妹的荒淫,然而从对他们去服饰、饮食等方面的具体描述中,作者的爱憎态度已显露无遗。
20、杜诗语言平易朴素、通俗、写实,舆极见功力。
21、他还是常用人物,独特的白和俗语来突出性格的个性化。
22、杜诗在刻画人物时,特别要抓住细节的描写,比如《北征》中关于妻子儿女的一段文字就是非常突出的例子。
23、杜甫诗风多变,但总体来看,可以为沉郁顿挫败。
24、这里的沉郁是指文章的深沉蕴蓄,顿挫指情感的抑扬曲折,语气、音节的跌宕摇曳。
25.
26、【注释】河南河北:唐代安史之乱时,叛军的根据。
27、公元763年被官军收复。
28、【剑外:剑门关以外,这里指四川一部分,又称剑南。
29、当时杜甫流四川辉煌。
30、塔北:今河北北部,是军部叛乱的老巢。
31、然而看:回过头来看。
32、妻子:妻子的孩子。
33、漫卷:随便卷起。
34、白色日:白天。
35、一首白首作。
36、纵酒:纵情饮酒。
37、流行歌曲:歌唱。
38、青春:这里是指春日青翠明媚的春光,指春天。
39、伴:指春天可以陪伴我。
40、凡巴峡:当在嘉陵江上游。
41、此指嘉陵江上游,阆水、白水段的江峡,习曲曲折折,形如巴字,故称巴峡,传说巴江。
42、巫峡:长江三峡之一,在今四川交界处。
43、襄阳:在今湖北省。
44、从襄阳到洛阳,要改走陆路,所以用“向”字。
45、 洛阳:今属河南。
46、【译诗、诗意】在剑南忽然传说,收复蓟北的消息,初闻悲喜交集,泪泪沾满了衣裳。
47、到底看看妻子儿女,愁愁不知去向?胡乱收卷诗书,我高光得快要发狂!白天我要开怀痛饮,放声纵情歌唱;明媚春光和我作伴,我好启程还乡。
48、仿佛觉得,我已从巴峡穿越了巫峡;很快便到了襄阳,旋即又奔向洛阳。
49、【赏析】这首诗,作于唐代广德元年(763)春,作者五十二岁。
50、宝应元年(762)冬,唐军在洛阳附近的横水打了一场大胜仗,收复了洛阳和郑(今河南郑州)、汴(今河南开封)等州,叛军头领薛嵩、张忠志等纷纷投降。
51、第二年,即广德元年正月,史思明之子史朝义兵败自缢,其部将田承嗣、李怀仙等投降。
52、正流寓梓州(治所在今四川三台),过着令人惊叹的杜甫听到这个消息,以饱含激情的笔墨,写下这篇脍炙人口的名作。
53、杜甫渡诗下自注:《余田园在东京》,诗的主题是抒写忽闻叛乱已平的捷报,急于奔回老家的喜悦。
54、“剑外忽传收蓟北”,起势迅猛,恰切地表现了捷报的突然。
55、“剑外”乃诗人所在之地,“蓟北”乃安史叛军的老巢,在今河北东北部附近。
56、诗人多年飘泊“剑外”,酷备尝,想回故乡而不可能,就由于“蓟北”未收,安史之乱未平。
57、如今“忽传蓟北”,真如春雷乍响,山洪突发,惊喜的洪流,一下子冲开了郁积已久的情感闸门,喷薄而出,涛翻浪涌。
58、“初闻泪泪满衣裳”,就是这个惊喜的情感洪流涌起的第一个浪头。
59、“初闻”紧承“忽传”。
60、“忽传”表现捷报来得太突然,“泪泪满衣裳”则以形传神,表现突然闹的捷报在“初闻”的一刹那所激发的情感波涛,这是喜极而悲、悲喜交集的表现。
61、“蓟北”已收,战乱将,乾坤威痍、黎元疾苦,都将得到疗救,个人颠沛流离、感时恨别苦日子,总算熬过来了,怎能不喜!然而痛定思痛,回想八年来的重重麻烦是怎样熬过来的,又不禁悲剧总量来,无法缓解。
62、然而,这一场浩劫,终于象恶梦一般过去了,自己可以回到故乡了,人们将开始新的生活了,于是又转悲为喜,喜不自胜。
63、这“初闻”捷报之时的变化、复杂感情,如果用散文的写法,必需很多笔墨,而诗人只用“泪泪满衣裳”五字作形象的绘画,就足以说明这一切。
64、第二联以转承,落脚于“喜欲狂”,这是惊喜的情感洪流涌起的更高洪峰。
65、“却看妻子”、“漫卷诗书”,这是两个连续性的动作,带有一定的因果关系。
66、当自己悲喜交集,“泪满衣裳”之时,自然想到了多年来同受苦劳的妻子儿女。
67、“却看”就是“真相看”。
68、“到底看”这个动作极富意蕴,诗人似乎想向家人说些什么,但又不知道从何说起。
69、其实,辫子了,长年罩着全家的愁云不知道跑到哪儿去了,亲们都不再是愁眉苦脸,而是笑逐颜开,喜气洋洋。
70、亲人的喜食谱来增加自己的喜,再也无心伏案了,随手卷起诗书,大家共同享受胜利的欢乐。
71、《白首放歌须纵酒,青春作伴好还乡》一联,就《喜欲狂》作进一步抒写。
72、“白首”,点出人已到了老年。
73、都不可“放歌”,也不宜“纵酒”;如今既要“放歌”,还须“纵酒”,就是“喜欲狂”的具体表现。
74、这句写“狂”态,下句则写“狂”想。
75、“青春”指春天,春天已经来临,在鸟语花香中与儿女们“作伴”,正好“还乡”。
76、想到这里,又怎能不“喜欲狂”!
77、惊喜的情感洪流于洪峰迭起之后卷起连天高潮,全诗也至此结束。
78、这个联,包涵四个地名。
79、“巴峡”与“巫峡”,“襄阳”与“洛阳”,既各自对偶(句内对),又左右对偶,工整的地名对;而用“即从”、“便下”绾合,两句紧连,一气贯注,又是活泼流走的流水对。
80、再加上“穿”、“向”的动态与两“峡”两“阳”的重复,文势、音调,迅急如闪电,准确地表现了想象中的飞驰。
81、试想,“巴峡”、“巫峡”、“襄阳”、“洛阳”,这四个地方之间都有多么遥远的距离,而一用“即从”、“穿”、“便下” ”、“向”贯串起来,就出现了“即从巴峡穿巫峡,便下向阳向洛阳”疾速飞驰的画面,一个接一个地从眼前一闪而过。
82、这里需要指出的是:诗人既展示想象,又绘画实景。
83、从“巴峡”到“巫峡”,峡险而窄,舟行如梭,所以用“穿”;出“巫峡”到“襄阳”,顺流急驶,所以用“下”;从“襄阳”到“洛阳”,已换陆路,所以用“向”,用字高度准确。
84、这首诗,
85、万斛泉源,出自胸臆,奔涌直泻。
86、仇兆鳌在《杜少陵集详注》中引王嗣奭的发言:“此诗句有喜跃意,一终点注,而曲折悲剧,绝无妆点,愈朴愈真,其他决不能道。
87"
本文就为大家分享到这里,希望小伙伴们会喜欢。